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东方体育日报数字报 > 新闻动态 > 稀土之父徐光宪, 以一己之力, 将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卖”
稀土之父徐光宪, 以一己之力, 将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卖”

发布日期:2025-07-05 12:23    点击次数:196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几何时,我们国家因为没有稀土精炼技术,稀土矿只能以很低廉的价格,成吨成吨卖给西方国家。

接着,我们又以高昂的价格,再从西方回购提纯后的稀土。这种明明自家有的资源,却被西方掐着脖子的日子实在太过于憋屈。

直到旷世奇才徐光宪苦熬了四十余年,改变了中国稀土的命运,让中国稀土的命运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那么那么,他到底做了何事?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一切还要从那个堪称传奇的人身上说起。

天才的诞生

徐光宪的父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徐光宪也对学习有着非常深厚的兴趣。

徐光宪的求学之路非常坎坷,直到1948年的一个冬天,徐光宪自费前往美国留学。

刚到美国的时候徐光宪也是很不适应,但没用多久时间徐光宪就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投身于学业之中。

即便哥伦比亚大学人才济济,但是徐光宪的天赋却始终无法被淹没。

徐光宪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攻读下来了硕士学位,在1951年的3月徐光宪又攻读下来了博士学位,徐光宪的导师也是非常看好这个学生。

他曾许诺徐光宪如果他愿意留下来,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那么他的未来将会前途无量。

但是徐光宪深知此时的祖国会更需要自己,于是徐光宪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徐光宪每周“狂干”80小时

可是再回到祖国后,他却陷入了深深的愁绪之中。

他没有想到祖国的科技居然这么落后,要知道中国可是掌握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稀土资源。

明明有着这么好的工业条件,但是因为西方的技术挟制,我国的稀土却只能按吨卖。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此便决定投入到稀土研究事业中,白天的时候徐光宪带着一众学生用人力摇漏斗,用这种方式来模拟机器。

各种化学试剂无数次灼伤过徐光启的双手,但是徐光启根本不在意,他的眼中只有祖国的工业发展。

白日里从事“体力活”,夜晚则是埋头钻研实验数据。

那段日子里徐光宪的每周工作时间都高达80个小时。他不求名利,只是一心扑在祖国的发展大业上。

当时科技在世界处于顶尖的苏联还曾经说过“萃取法不可能”。

但是性格执拗的徐光宪就是不愿放弃,眼看着中国有着这么好的稀土资源,却不能被充分利用,还要被国外挟制,这让徐光宪怎么能甘心。

已经五十三的徐光宪奔赴向了属于他的战场。

终于,在1975年徐光宪研制出了99.99%的单体稀土。这可是西方研制了三十年的科技成果,如今却被中国轻而易举的破解了。这个壮举,举世皆为之震撼。

重塑世界稀土格局

在徐光宪打破了技术的壁垒震惊了世界后,他又做出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他决定开班授课,将自己苦心研制出来的科研成果倾囊相授。

世人都被徐光宪的这一行为震惊傻了,那么宝贵的技术徐光宪居然就这样教给别人了吗?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但是徐光宪真的就把这么宝贵的技术无偿传授给了个国营企业。

随后徐光宪又投入进了新的研究计划中,他想把复杂的工艺变得更简单更智能,可以更高效的完成萃取。

徐光宪又一次做到了,他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众多西方企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逐渐倒闭,美国知名企业家称中国稀土技术的进步给整个世界都带了巨大的冲击。

除此之外,徐光宪还可以被称之为中国最贵的生产线。他发表了《物质结构》,这本书也走向了世界。并且,徐光宪成功培育出四名中科院院士以及三位长江学者。

可就在徐光宪认为自己对稀土技术做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发展的时候,一件事情打破了他的认知。

85岁的徐光宪来到了中国包头,看到了因为过度开发导致满目疮痍的土地,还有漫天黄沙的景象。

徐光宪认识到不能在继续过度开采下去了,于是他当晚就回去写下了一份要保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的呼吁书。

这就是徐光宪,改变了中国稀土的命运的传奇人物,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技术,中国力量!

参考资料

一:中国科协之声:从受制于人到全国领先,他如何改写中国稀土命运

二:光明网:徐光宪,高小霞:院士夫妇的稀土人生

三:中国日报:让美媒紧张的“稀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



东方体育日报数字报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